《大宣王朝》第9章 水泥
王默安知道,如果自己贸然出面招募合作社的成员,以现在农民和小地主的谨慎心态,他们未必会相信王默安的话,如果有人出面替他说话就好了,此人必须能够得到农民和小地主的信任,说话有人听,而且不会故意曲解。
为了找到这个人,王默安亲自来到了镇外,想要和农民和小地主们谈一谈,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
王默安随便找了一户人家,男人在地里干活,是一个黑黑瘦瘦的男人。
王默安走了过去,拿出了一竹筒的茶水,笑着说道:“大哥,喝口水吧!”
农民怀疑地看了看王默安,看到他气质出众,肤色白皙,知道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物,不是自己这样的小人物可以拒绝的,于是,农民就放下了手里的锄头,走到王默安的面前,说道:“你不是我们村里的人吧?”
“不是,我是镇里的。”
“哦,你找我有事?”
“没事,就是随便聊聊,大哥,我看你的地里似乎很干旱。”
“哎,确实是,这几年下雨都不多,地里的收获少了三成以上。”
“如果我说有一种办法,能够让收成超越往年最好的年份,你信吗?”
农民怀疑地看了看王默安,说道:“不信。”
王默安笑了笑,说道:“不信是应该的,看来我得另外想个办法。”
“你不是打算骗我们吧?”
“不敢欺骗,大哥,我是想买地种粮食,这几年粮食价格太高了。”
“你们有钱人,总是趁着年景不好的时候,买田地。”
王默安知道这才是农民们不相信自己的原因,他们觉得王默安就是想趁着年景不好大肆低价收买田地。
农民式的狡猾,王默安也是有些了解的,他们对土地非常执着,毕竟只有土地才能养活他们,没有了土地,一家人就只能佃种地主的土地,需要交出六成以上的收成,余下的一家人能够吃个半饱就不错了,所以,农民们对土地的执着,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要你的土地,只是想卖良种给你们,可以每亩一千斤的良种!”
农民看了看王默安,笑了,说道:“你又来骗我,哪里有亩产一千斤的良种?”
王默安继续与农民交谈,好说歹说,农民就是不信他的话,这让他感到了无奈。
看来想要让人相信自己,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从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开始了,没错,就是水泥,用水泥修建的水渠,好处一目了然,只要别人相信了一次,就会相信第二次。
于是,王默安开始购买田地了,这次他买的都是能够种粮食的田地,只是灌溉不容易,导致只能低价卖出。
王默安买了田地之后,水泥窖里的水泥也出来了,王默安让人给自己的田地修建了水泥的水渠。
当河水通过石头一般平整的水泥水渠,毫无损失地流到田地里的时候,这个新闻,轰动了附近。
每天,都有几十号人慕名而来,观看王默安修建的水渠。
当他们看到水渠坚硬如石头,能够让河水毫无损失地流过,灌溉了几百亩的旱地的时候,农民们震惊了!
事实胜于雄辩!
这句话他们或许不懂,但是道理是懂得的。
看到这样的水渠,许多人开始打听需要多少钱才能修建?
此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城镇,许多人都知道了,王默安可以修建出石头一般的水渠。
而且,还很便宜,非常便宜!
这天,赵武君带着几个仆人,慢悠悠来到了王默安的田地之旁,当他看到如石头一般的水渠的时候,里面的河水清澈地流过,赵武君也是震惊了。
王默安听说赵武君来了,急忙过来招呼。
“赵先生。”
赵武君看到王默安,点点头,说道:“这个水渠是你修建的?”
“是的。”
“花了多少钱?”
“几两银子吧!”
赵武君看到绵延几百米的水渠,只要几两银子?他彻底震惊了!
“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骗谁也不能骗你啊!”
“哈哈,好,我请你帮我修水渠,你不会拒绝吧?”
“没问题,就是现在水泥的产量还很少,无法满足太大的需求。”
“水泥?”
“哦,就是这里的水渠,它们都是用水泥修建而成的。”
“嗯,那么你就优先替我修水渠吧,我给你双倍的价钱!”
“好。”
很快,王默安给赵武君修建水渠的事情,就传遍了全城,大家都知道,赵武君可是聪明的读书人,就连他都请王默安修建水渠了,岂不是说,王默安的水渠真的好用?!
很快,每天,赵武君的田地里,聚集了大批的好事的农民,他们想要亲眼看看,石头一般的水渠是如何修建出来的。
王默安的工人,每天都运来水泥,当场搅拌混合了沙子等物,然后开始修建水渠。
众人看到工人将一团团软软的东西抹在地上,都不大相信这样就可以修剪出石头般的水渠,但是,过了几天一看,看到曾经软乎乎的东西,变成石头一般坚硬整齐,人们惊呆了。
有的人甚至相信,王默安会法术,能够将沙子变成石头。
此事,顿时轰动了整个隆文镇!
所有人都说王默安有法术,能够聚沙成石头。
此事,终于惊动了县令大人,县令名叫刘佩文,那是一位进士,做县令已经两年的时间了,不敢说有多少建树,至少没有什么太大的劣迹。
刘佩文是个斯文人,长得瘦小白净,胡须很少。
县令为人洒脱,从来不拘泥于杂务,一心只想读书,所以当官也当得十分的自在,他将事情都交给下面的官吏去处理了,自己只是抓一抓总。
刘佩文当然知道,近几年附近很少下雨,导致干旱,粮食出产不多,很多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抛荒土地,逃亡别处。
人少了,但是税还得交,于是沉重的税负就分摊在了剩下来的农民身上,导致农民叫苦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