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宠:小农女的进阶路》第9章 谈成生意
姜囡也喜欢和这样的爽快人说话,便道:“我现下手里没有成品,需要订做。每种花色要根据您的需要来定,而且花色复杂程度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从八文到五十文每三尺不等。您也看到,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做起来消耗时间。”诉苦还是要诉的,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钩针这回事,想来不少人以为是手工编织的,可不就不容易了?
掌柜一看,也是,那么细小的棉线编织出来,想来不简单。
心下一想也觉得很不错,自己想要多少订多少,方便省事。
最后掌柜的订了八文一指宽窄蕾丝六十尺、两指宽二十五文的九十尺,三指宽四十五文六十尺,五十文的假领子圆的方的五十条,最后合计算出四千三百一十文铜钱。签了个协议,掌柜的先预付了二两银子的定金,后面的交货再结算,并定了十五天后交货。
织蕾丝的粗细棉线农家谁都会做,也不用采买,收了定钱,愉快的跟掌柜的再见。
直到回到姜万山卖竹筐的摊位,姜万河都没能回过神来,全程他都是旁听的,都懂了,可是怎么也不明白这不起眼的小东西能卖出那么多钱啊。
想到这里,看了看姜万山快卖光的竹篮,那可是一大车的竹篮,估计能卖个三四百文就不错了,最大的箩筐也才十二文。
想到这里又不免得意起来,还是闺女厉害啊!赚了那么多钱的人可是他姜万河的闺女。
高兴的抱起旁边的姜囡狠狠亲了一大口,说道:“好闺女!”愣是把年纪一大把的姜囡弄了个大红脸。
姜万山听了以后也是异常高兴,看了看日头,剩下的几个竹篮也不想卖了,便决定打道回府。姜囡顺便把想买小鸡仔的事情说了,也不用姜万山卖篮子钱,二人自然都没有反对。
最后跟那妇人讨价还价十文一只,把最后的二十五只小鸡仔一起买走了。
身上有了钱,她也没有忘记答应褚宅小公子的吃食,想了想还是去药铺抓了些茴香八角等大料,把二爷爷吃药用的参片抓了半个月的就去了二两三钱银子,然后又去杂货铺子配齐其它卤味材料。
等转去肉铺已经是日头西偏,过了正午,肉摊上也没有多少人。肉铺老板娘见他们过去很热情的招呼,姜囡选了两斤肥瘦相间五花肉,一副猪大肠,一对猪耳朵。
算算今天虽然花了不少钱,可赚的更多呀!三人出了镇子一路开心的往回走,姜囡坐在板车上由着爹和叔叔拉车,看着买回来的东西,细细盘算。
几人赶回家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亏的姜囡还吃了一串糖葫芦,也饿的很了。何氏早端出锅里留的粗粮饭和一大碗炒白菜和豆角,算是很丰盛了,三人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转眼就扫空了。
吃完饭这才到堂屋跟老金头说说今儿的事情,顺便把篾篮的钱交给陈氏收着,这是家里的惯例。
听到姜囡接了闫记布庄蕾丝花边的活,收益非常优厚,连老金头都乐的哈哈大笑,直把姜囡喊到旁边坐了,这次谁也没有反对。
姜之南和姜桃听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这些家人真的很淳朴,能为家里做贡献而欢呼雀跃。听说十五天后要交货,老爷子吩咐姜万河,赶紧把回了娘家的常氏和苗丫头给叫回来,跟着一起做这什么叫蕾丝的东西。
常氏和姜苗的秀活在家中来说确实不错,尤其是常氏,甚至比姜之南还略好些,偶尔做的秀活会拿到镇上卖,多多少少还是能补贴点私房,但是算不上精品,价格不高,可是对于农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常家把唯一木工编织手艺传给了姜万山,姜家很感激,常氏在家也很有脸面,不忙的时候回娘家住个十天半个月是常有的事,陈老太是个性格温和的婆婆,不会去磋磨媳妇刷存在感。
三个儿媳妇,除了何氏出身穷苦外,大儿媳邵氏,二儿媳常氏家境都算不错的。
既然想用这个花边解目前窘境,那么上次做的钩针就少了,姜囡让她爹拿了样品,让王铁匠再多打一些,好在价格能接受,这个勾花以后说不定能流行起来。而且勾出来的蕾丝可不仅仅用在衣服上,还可以用在发饰、装饰品等用途上。
这里的人们暂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只能图图徐之,自己也要不时给布庄老板多点设计理念,相信他能很快理解。
当天下午,小姑姜之南和姜桃就开始勾起来,勾花熟练起来比绣花快的不是一星半点,连姜杏弄完那么多小鸡仔口粮后,也跟在旁边学上了。
姜囡则跟何氏在厨房里倒腾,带回来的猪大肠要清洗,猪耳朵要处理,还要做出成品来。三郎还在那边侍候二爷爷,这几天老人家情况不太好,是关键时期。
姜万河刚才把参片拿过去,带回来的消息说:郭郎中很高兴,这几天危险时候,会把参片加量。原来能用一个月的参片,现在肯定是不够了,众人听了摇头叹气一番,就各忙各的去了。
四五六郎也不知道去哪里疯了,虽然平时帮助姜杏照顾家禽,但是之前家禽数量太少,没有什么事情做,私塾不能读,眼看年龄大起来,可不能养废了。
清洗猪大肠是个力气活,舍不得家里的杂面,姜囡先让自己的娘弄了草木灰洗几遍,最后一遍再用玉米面清洗,果然跟她想的一样,这些难打理的内脏卖的特别便宜,能做出美味的人家也不多。
等东西都准备好了,卤水也泡了一段时间;把一半的五花肉和猪耳朵先卤,再把清理好的猪大肠放进去。傍晚的时候东西都卤好了,四五六郎才回家来,一进院子就嚷嚷道:“好香”。
见他们冲进来,姜囡让她娘把一些边角料的地方切出来给三个哥哥解解馋,三人高兴坏了。
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肉了,也就大郎哥家的一岁小以芳和三叔家二岁的七郎得辉能时不时吃上一个蒸蛋,这几个半大孩子正是长个子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大的吓人,平时饭都吃不饱更何况吃肉,如果家里没有两个读书人,三十亩地的收成还是能很好维持这个家的,现在多佃了十五亩地,都快揭不开锅了。
读书古往今来读书都是耗钱的事情。
何氏确实做吃食有天赋,怕她动刀伤了手,全程姜囡只负责指挥。东西收拾好了,猪耳朵熬了点辣油,花生碎,葱蒜,黑胡椒粉等凉拌。卤肉切薄片,猪大肠放辣子爆炒一下,味道好极了。
弄了三个粗瓷碗,每样装了一份就所剩不多了,
“娘,这些吃食,放时间长了不新鲜影响口味,我想让三哥陪我早点送过去,刚好能赶上晚饭的点儿”
何氏也觉得是这个道理,赶紧让五郎去把三郎喊回来。这段时间三郎白天夜晚都是在二爷爷家过的,饭点会回家吃饭,想来是怕给二爷爷增加负担。
二爷爷倒下了,可是他家之花姑姑的男人大牛和得标哥还要去矿上,小儿子得展也在镇上念书,家里就剩妇孺,小闺女姜果也才十岁,也亏得三郎忙前忙后的尽心照应。
何氏怎么能不心疼儿子呢?可是,老银头要不是救了三郎,三郎的命说不定就没了,她还是非常感激的。
三郎不一会就回来了,先去堂屋跟老金头和陈老太打个招呼,便到厨房找何氏,何氏询问了老银头的情况,三郎说:“郭郎中说好些了,至少比前几天强,二爷爷除了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睡,清醒的时间也明显比之前多些。”
这对大家来说确实是好消息,老银头的命保住了,大家不会那么愧疚,尤其是三郎,老银头算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姜囡一家都无比的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