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模擬:開局覺醒SSS天賦》第8章 彪悍的人生如同開掛一樣
“要想在二十歲之前攻克絕症,按照現在的速度還是太慢了,必須在生物科學專業研究到世界頂尖。”
盧小江有遠大的目標。
為了能修改命運,突破這一次人生模擬的極限,成為真正的模擬命師,他必須要利用起接下來的一切時間。
9歲的盧小江捧起了宋思哲給他的學科教材,開始自學。
大一一年的時間內,他自學完了本科四年的所有內容。
大二還沒結束,研究生三年的教學內容也不在話下。
其中自然有他玲瓏心博聞強記能力的輔助。
但同時。
也少不了宋思哲的傾囊相授。
這位國內最頂尖的生物醫學專家,在區區大學基礎教材面前,簡直就像是一位巨人一樣。
不管盧小江有任何疑問,他都能夠一眼切中要點,給出針對性的解答。
同時。
宋思哲在和盧小江近距離接觸後,更是震驚於這個孩子的天賦。
要知道生物醫學是一門極其深奧的學科,不僅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還少不了繁瑣冗長的生物實驗,記錄數據用於作證。
可盧小江好像天生就是試管、燒杯的寵兒一樣。
不管是多麼複雜的實驗,他從未有過失敗,只是一次便能得到最佳數據。
這其中當然是“戲命沙盤”的效果。
在每一次實驗過程盧小江都能夠通過事先推演,將整個實驗的流程在大腦中過一遍,得出最佳結果。
事後。
再根結果過具體實施操作。
如此下來,不管是多麼精深的論文課題,盧小江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融會貫通。
而且。
像這樣的推演,消耗的模擬點甚至不到100。
基於這一點,盧小江得到了驚人的發現:戲命沙盤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判斷所需要的模擬點。
像是推演出1+1等於幾這種弱智問題。
戲命沙盤不但不消耗模擬點,甚至連一點反應都不會給出來。
而相應的。
如果他現在想要直接得出解決自身絕症困境的方案,模擬點的需求量也有了小幅降低。
想到這裡,盧小江不由得振奮了起來,這是他不懈努力的成果,按照現在的趨勢他說不定真的有機會達成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如此一來。
或許他可以將這一場人生模擬的目光放的更加長遠。
盧小江興奮地手舞足蹈。
他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由此。
就會有更充足的動力去奮鬥。
“大學的課程我已經我已經完全吃透了,沒有必要在校園裡繼續浪費時間,我接下來的目標,是提前畢業,躋身世界頂尖的科研團隊。”
盧小江的思路逐漸清晰了下來。
兩年的時間,便學完本碩七年全部課程的先例,在藍星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出現過,畢竟這個世界上總是不缺少天才。
但那大多都是人文社科。
而在生物醫學這門深奧的學科裡,還未曾有過這樣的例子。
為此他必須要拿出相應的科研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隨後的一年裡。
盧小江拿出了《命學》出版的稿費,作為自己的研究經費,並向宋思哲求情特例申請了一間獨屬於自己的實驗室。
一般來說。
一個課題的立項到具體實施,都需要超過三年的時間來進行事先的理論論證可能性。
而且必須要有資深的導師帶隊,才有可能獲得批准。
但是。
盧小江非同常人,宋思哲也想看看這位一直創造奇蹟的少年天才的極限在哪裡。
因此。
他的申請進行的十分順利。
隨後的時間內,盧小江沒日沒夜的泡在實驗室裡,進行著自己的研究。
到了大三學期末。
河漢大學已經放暑假了。
而盧小江終於在此時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項生物醫學方向的課題研究論文。
《骨髓癌細胞的病變通過器官移植改造基因,在小鼠實驗得到的抑制方向策略》
林林總總十萬字。
數據模型上千組。
有超過五百次小鼠臨床試驗對照,引證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癌細胞研究論題,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自己的創新,大膽的在小鼠身上,進行了抑制癌細胞的實驗。
雖然最終的實驗結果,證明了骨髓癌細胞只能是在短時間內通過器官移植進行抑制。
但是卻給了病理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盧小江第一時間將研究論文遞交給了自己的老師宋思哲,這位全國範圍內走在生物科學最前列的人物。
深夜。
宋思哲拿著盧小江厚厚的論文,神色複雜。
那密密麻麻的一組組對照試驗都是盧小江的心血結晶。
在他的心頭,有一個疑問:“這孩子,能否繼續書寫他的神話”
就算盧小江在生物醫學領域還未曾有何表現,但光是一本《命書》就足夠他在國學史上留下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現在。
更是誇下了海口觸及到了人類的禁忌領域,那個奪走無數生命原本屬於人類,卻瘋狂反噬自己的細胞——癌細胞。
如果是其他學生大言不慚的說要研究這個課題,宋思哲肯定是無腦拒絕的,他們的能力不夠。
但是盧小江不同。
在他的眼中,這個孩子已經有了在國際科研領域展露光芒的根基。
所以才會大力支持他的研究。
一夜無眠之後。
宋思哲紅腫著眼睛,雙手忍不住顫抖了起來:“天才,真是天才的想法,雖然沒有得到具體解決方案,但是卻給世界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不愧是年紀輕輕就能寫下《命學》這等國學精粹的天才,這篇論文即便是國內最頂尖的科學期刊,也要不吝給到封面的位置”
“不不不,不止是國內,就算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生物期刊《自然》,也必須給這份研究頭版的篇幅”
“他的科研水平,已經超越了國內外絕大多數教授學者人物”
“天才的領域,果然不是凡人能夠理解的”
宋思哲的眼角忍不住溼潤了起來,將那份已經被手上汗水打溼的論文輕輕合上。
他從小也是一位少年天才。
10歲便自學完了全部的高中課程。
12歲被乾京大學特招培養。
16歲留洋海外名校。
23歲博士畢業。
謝絕了國外最頂尖醫藥公司,科研機構的offer,回到了祖國潛心盡力的進行著生物醫藥學科的研究。
24歲被授予教授職銜。
30歲憑藉著多項生物醫藥學的尖端突破,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乾國在這一領域拉到了國際頂尖的水平,被破格授予院士稱號,成為了乾國建國以來,最年輕的院士。
如今60歲高齡,基本上處於半隱退的狀態,但依舊在河海大學任教授,學院院長的職銜。
這樣瘋狂的履歷,誰看了不得頂禮膜拜,高呼一聲牛逼plus。
可是現在,面對著盧小江這一份論文,卻古怪的讓宋思哲生出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如此天才,為何不能與我同代一爭高下。
而今他的腦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大幅度退化,雖然在乾國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身心卻不能支撐他再進行高強度的實驗工作了。
“終究是老了啊”一個12歲孩子的論文,就讓他那早已熄滅的火光短暫的燃燒了起來。
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宋思哲開始懷疑起了自己,是不是應該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