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孔子圣贤路》第2章 孤苦孔丘博学艺
孔丘长到两三岁,生地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深得大人的喜爱。然而遗憾的是,颜征在和孔丘没有被叔梁纥一家接纳,颜征在只能带着孔丘住在娘家。
孔丘父亲叔梁纥这时年事已高,俸禄渐少,又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越来越贫困。然而老来得子,他还是打算把颜征在和孔丘接来家中,给颜征在名份,让孔丘日后接替自己的爵位。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尖酸刻薄,生怕颜征在和孔丘占了家里的食物和财产,更希望自己妹妹所生的孟皮能接替叔梁纥的官位。虽然按照当时的制度,孟皮腿跛不能接班,但说不定哪天改了制度,或者国君开恩,破例让孟皮当了大夫,那施氏一家就可以享受富贵。因此施氏将孔丘母子俩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阻止叔梁纥把娘俩接到家里来。
按当时的规矩,士族野合而生的孩子是可以享受士族待遇的,叔孙豹是当时鲁国的著名外交家,他的儿子叔孙牛,就是叔孙豹野合所生,不但享受了士族待遇,还成为叔孙家的实权人物。
孔丘自小便有士的身份,虽然住在贱民区,但与周围孩童相比却是有些优越感。
颜征在带着孔丘生活在娘家,靠着给人拆洗缝补,帮做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叔梁纥偶尔派人送来一些食物和钱币,使颜征在怀着一线希望,期望有一天叔梁纥来接母子俩。
孔丘和邻家孩子一起玩,看到别家孩子都有父亲,就跑回家问母亲:“娘,我为什么没有父亲?”颜征在说:“孩子,你有父亲,而且是一位大英雄,他叫叔梁纥,将来会来接我们的。”
没想到过了没多久,叔梁纥死了,终年72岁。从此,颜征在和孔丘生活更加贫困了。颜征在本可以选择再嫁,但是一旦再嫁,孔丘就会随了别人姓,失去士的资格,娘俩就会和她心中的大英雄叔梁纥彻底拜拜了。
她决心一个人培养教育好孔丘,让他成为象叔梁纥一样的大人物。她心中坚信,孔丘作为名门之后,一定会有出息的。
颜征在的娘家虽然是贱民,但在鲁国是一个大家族,叔梁纥死后,颜征在携孔丘从陬邑搬到了曲阜城内的一个阙里(平民区)租住生活,继续靠给人浆洗缝补、编草鞋、做零工赚取收入。好在她娘家的很多亲戚在这里居住,投亲靠友,彼此有个照应,孔丘在这里也能学到更多东西。
当时的鲁国被称为“礼乐之邦”,早已不是夏商时的蛮夷之地。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并且礼乐盛行,因此在诸侯国中获得“礼乐之邦”的美称。
鲁国都城曲阜可是当时国际有名的“礼乐之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观乐,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礼乐充盈的文化环境,对孔丘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孔丘一家住处不远,有座曲阜城内最大的周公庙,规模宏大,建筑讲究,与贱民区的低矮建筑形成鲜明对比,鲁君经常在周公庙开展祭祀活动。孔丘与小伙伴曼父经常溜进庙里玩耍。曼父比孔丘大两岁,生地虎头虎脑,聪明伶俐。贱民家的孩子从小放养,他知道许多孔丘不知道的事情,孔丘很喜欢跟他玩。
这一天,俩人又溜进周公庙里玩,突然间鼓乐喧天,一队队身着华服的贵族来到庙里,原来是一年一度的大祭。孔丘与曼父躲在桌子底下,好奇地观看这热热闹闹的“演出”,越看越入神,竟忘记了回家。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美妙动听的礼乐,给孔丘留下深刻印象,幼小的孔丘不由地喜欢上了礼乐表演祭祀活动,进而对周礼产生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小孔丘把族里祭祀时用的俎豆等摆列出来,演习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他还自己用泥巴仿制铜豆、铜笾、铜簋、铜鼎等祭器,由自己来当礼官,和小朋友们玩祭祀游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玩乐之中的实践,使孔丘熟练掌握了祭祀之礼的流程细节。
孔丘自小非常懂事,五六岁就能够帮颜征在干活儿。鲁国人重视礼仪,婚丧嫁娶都要搞典礼活动,需要请人帮工,摆放仪式,吹吹打打。孔丘七八岁开始,就出去给人帮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赚些零钱贴补家用。孔丘在祭祀活动中学会了吹拉弹唱,技艺不断长进。
当时人们在祭祀祖先时要选一位童子装“尸”,沐浴斋戒、穿戴整齐,一动不动躺在那里,祖先附体,接受后人拜祭。孔丘最喜欢装“尸”,因为必须是童子,又有一定难度,再说稍微富裕人家的孩子没人乐意干,这活计给的钱多。孔丘把赚来的钱交给母亲,为母亲减轻了生活压力,心中很是自豪。
颜征在看到孔丘喜欢礼仪活动并且乐在其中,就非常支持他,有时还在家中陪孔丘一起演习礼仪。
孔丘频繁地参加礼仪活动,缺什么角色他就担任什么角色,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由最初装“尸”,干杂活,当吹鼓手,到后来当主持做仪官,渐渐成为礼仪方面的行家,名声越来越大。
陬邑的人有礼仪方面的疑惑都来向孔丘请教,富家贵族有礼仪活动都喜欢找孔丘来当仪官。
孔丘学礼主要是实践参与,那时没有老师,不懂的时候就虚心向人请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气和,从不放弃。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当时书本知识还不丰富的情况下,使孔丘迅速地长进。
鲁国贵族季孙氏扩大了地盘,为了笼络人心,请士以上的贵族参加宴会。当时孔丘以为自己是大夫叔梁纥之子,应该也有资格参加,他很想借机学习礼仪知识,就和别人一起去了。
哪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丘道:“季家宴请的都是士,你怎么也来了?”孔丘只好退了出来。阳虎比孔子大十来岁,长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圆,方脸阔鼻。此人能言善辨,行事果断利落,在季氏家臣中混得风生水起。孔丘初次想参加士人社交活动,便在阳虎这里碰了钉子,这件事使他更加坚定了奋发学习的决心。
孔丘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他已经不满足于礼乐领域了。春秋时期,要想参与贵族政治,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必须具备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艺能。孔丘跟小伙伴曼父学会了驾驭,技艺不断长进。他还长期研习书、数不缀。孔丘还熟练掌握了射箭技术,后来公罔之裘曾向孔子学射。《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公罔之裘和子路、序点等人皆受其教。
孔丘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熟练掌握并精通了六艺,他的“博学”和“知礼”的名声也渐渐地传扬开来。
孔丘居住的阙里有个达巷,巷里的人赞扬孔丘,认为他“真了不起!那样博学多识,可就是没有使其成名的专长”。时人都认为孔丘博学多才,只不过还没有凭借一技之长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