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小说
精品美文小说推荐

释迦牟尼小说(释迦牟尼传全文免费阅读)

《释迦牟尼传》第四章 成长的困惑

悉达多满肚子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就渐渐变得沉默了。他开始学会了思考和冥想,喜欢独处,他常常独自望着一个地方出神。有一天,悉达多摆脱所有的随从,独自爬上一座小丘看天。 那时候夕阳正在缓缓沉落,喜马拉雅山常年积雪的顶峰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悉达多出神地想:

这么高大的东西是从哪来的?它有心吗?它在想些什么?它也会爱吗?谁在爱它?它在爱谁?要是它也会爱,也会思想,那该是多么巨大的爱,巨大的思想啊!

正在这时候,净饭王带着臣仆来找他了。

悉达多便问:

“父王,喜马拉雅山多少岁啦?”

“这个可没有人知道,起码有亿万岁了吧。”

“那么它看过我的亲生母亲吗?”

“它看过所有死去和活者的人。”

“它知道母亲死了以后,上哪去了吗?”

“唔,”父王沉吟了一会儿说,“它应该知道吧。”

“那你知道母亲现在在哪呢?”

净饭王仰起头看着高渺虚幻的天空,用低沉的声音优虑地说:

“你的母亲在天上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她那么贤淑慈悲,她的灵魂一定可以去美丽快乐的天堂….”

“父王,那天堂一定充满快乐和幸福,为什么我们不快些去天堂跟母亲住在一起呢?”

净饭王连忙捂住他的嘴,神情慌张地说:

“我的太子,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你让父王多伤心啊!难道我不能使你快乐吗?你还要向往天堂的快乐?”

悉达多一点也不理解父亲的恐慌,继续问道:

“人死了既然可以到快乐的天堂里去,那为什么人还会害怕死呢?我就害怕死,真的,我害怕。”

…..

又有一天,悉达多缠着姨母问:

“姨母,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只看到父王做国王,而别人就不能呢?”

“因为你的父王是一国之君,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悉达多听了便跑到宫殿里拜过父王,一边在宫殿里玩耍一边悄悄地观察父亲,他想在父王身上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然而,他观察了半天也没有发现父王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父王高高地坐在宝座上,而别人却站在比宝座矮了许多的地方。就是这样,那些站在矮处的人在与父王说话时,还要俯下身去使自己变得更矮更小。

他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告诉了姨母,缠着姨母回答:“为什么父王就该统治别人,受别人的朝拜呢?”

镇母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就吱唔着让罗拉跟他一起到花园里去捉蝴蝶。

然而到了花园里,悉达多的问题又来了:

“太阳的家在哪里?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会游泳?….“

王宫里的人谁也应付不了这个“问题大王”,甚至害怕与他呆在一起。因为悉达多总是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把别人逼得难以应付。在悉达多的问题面前,每个人都变得浅薄无知了。

净饭王决定聘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一位近臣向他推荐了一位叫跋陀罗尼的学者。据说此人道德高尚,学识谢博,在婆罗门中身居法师的地位。

国王听了立刻派人带着厚礼前往聘请。

三天以后,跋陀罗尼跟着使臣来见净饭王。

行过大礼后,净饭王开始向法师请教:

“请问法师,什么是宇宙和生命。”

“国王陛下,至高无上的梵天认为宇宙和生命的存在都不容怀疑。婆罗门相信宇宙的元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永远存在。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灵魂不灭。有时候我们以为字宙的一部分毁灭了,其实那是变化,是在更换一种新的存在形式,而生命的消失也是一种轮回流转的过程,还会有第二生命,第三生……直到无穷无尽。”

“那么请向法师,人死了以后有灵魂吗?”

“国王陛下,神圣的婆罗门教主张抑恶扬善,乃是为了使灵魂在人生轮回中不断得到净化。我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万物无论生死都有灵魂,躯体消亡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体里复活,一个人未来转世的状态取决于他本人现世的行为。国王陛下,我认为灵魂永远伴随着生命,永远在字宙之间周而复始地存在着。”

“请问法师,人生甘苦命运多舛,人人都难以解脱,请法师给我一点启示。”

“国王陛下,人生变幻莫测灾难重重,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意念不善,执着迷离,贪婪成性,造诸恶业直到生命幻灭,结果魂魄迷茫生生世世。而信仰梵天的人和信神的人却可以达到凡我同一,获得解脱。去享受美好纯粹的幸福。那时候灵魂荣升天界,固然也就没有人生的苦乐荣耻辛酸苦辣,只有神圣纯洁的幸福伴随着他们。”

净饭王和大法师侃侃而谈,净饭王认为法师见多识广,举止端庄,气宇轩昂,具有超凡脱俗的涵养,完全配得上做太子的老师。

当时,婆罗门教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执掌宗教事务的为“婆罗门”,婆罗门教自称是“人间之神”,是印度文化的垄断者。执掌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是“吠舍”,为这三个等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他们认为四种姓是神造的,不可变更。

净饭王与发陀罗尼法师交谈后,立刻吩咐占星臣择良辰吉日为小太子悉达多举行拜师大典。

大典以后,悉达多便开始接受跋陀罗尼法师的启蒙教育。当时,印度最高的学术著作,就是《五明》和《四吠陀》.

《五明》包括声韵学和语文学;工艺学和历算学;医学和药物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以及宗教学。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著作。其中最早的部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之间。

“吠陀”一词来源于词根“知”,意思是“知识的总汇。”吠陀有四种,基本上都是宗教文学。其中《梨俱吠陀》的内容大都是祭祀时朗读的领赞神的诗歌。有点类似中国《诗经)中的《颂》。“梨俱”一词的意思是“颂赞”。

第二种是《沙摩吠陀》。“沙摩”是歌咏的意思。主要是按音韵歌唱的诗。其中也有部分散文。所以也可译开为《韵律吠陀》

第三种是《耶柔吠陀》。“耶柔”是祷词的意思。所以《耶柔吠陀》又可译为(祈祷吠陀),里边都是祭把时低声祈祷的文辞。其中也引用了《梨俱吠陀》当中不少的诗句,但大部分篇幅是散文。可以说《耶柔吠陀)是一部散文集。

第四种是《阿闼婆吠陀》、该书得名于传说中的作者阿闼婆。根据书的内容也可以译成《咒语吠陀》,因为它的内容都是有关医病、祈祷等的咒语。

《五明》和《四吠陀》,充满了神话幻想和宗教气息。但是它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知识水平。

悉达多当时使用的课本,就是《五明》和《四吠陀》,他希望能从书本中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因此,悉达多学习课业非常勤奋。他每天早晨很早起床,盥洗就餐后就到老师那里去,整天向老师求教学问,探讨问题,风雨无阻。

悉达多从小就由姨母教育认识了不少梵文,现在又有这位大法师循循善诱,口授笔教,使他学识很快丰富起来。许多成年人也难以领会的道理,悉达多一经点拨,立刻就领悟了。

跋陀罗尼对悉达多的悟性大为惊异,常常对人说:

“太子日后定成大器, 前程无量。”

净饭王听了颇感欣慰。

然而,知识越来越渊博的悉达多并未从各种困惑和疑问中解脱出来。他从法师那里找到了从前那些小问题的答案,又被更大更深的问题困惑着。当他知道了人生虚幻、灵魂永恒时就想:为什么永恒的灵魂要受制于生死之间的肉体,那个肉体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带着狂奔的欲望和执着的意念,从生奔向死,周而复始,生生世世,颠倒迷离?

再看日月山川, 静谧安详,却与世长存。它们无欲无求,不思不想,却得以永世长存。而人,短促的一生分分秒秒都意识到生命鲜活的气息,却如梦如幻,生生死死,不由自主。

想着早已病故的母亲,看着日渐衰老的父王和姨母,以及热爱他们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此后,便再也看不见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蛛丝马迹,生命虚幻,无踪无影。然而,那注定将消亡的一切都是他牵挂着的最深最深的爱.所以他痛苦着,困惑着,因为无力使他衷心热爱的生命摆脱生死。他的心从此阴云密布,他变得更加沉默、内向,而他的心却更加热烈奔忙。

一日,他正在树林里漫步沉思,偶然看见一群蚂蚁齐心协力地搬运一只死去的蜻蜓。那是一只非常美丽的蜻蜓,有长长的粉红色的大翅膀,有鲜红纤细的身子和绿堂堂的大眼睛,可是它已经死了。蚂蚁们无法把蜻蜓拉进小小的泥洞,便就地把蜻蜓分吃了。悉达多看见红蜻蜓在蚂蚁群中一点点地消失,最后只剩下几只干细的脚和轻薄的翅膀。一阵凉风吹来,把蜻蜓的残肢连同-些落叶吹散开去。

悉达多站在风中,眼里含着泪,他恍惚觉得那只美丽的红蜻蜓曾在花园里与他相识相知。

是的,有那么一天,一只红蜻蜓曾悠闲地飞到他的课本上,当时他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罗拉。美丽的罗拉表姐喜欢穿红裙子,性格活泼开朗,看到红蜻蜓以后他就想:罗拉真像一只红蜻蜓啊!如今红蜻蜓消失了,罗拉还在,可罗拉也是注定要消失的。悉达多心中充满深沉的爱和痛苦。

他无奈地望着茫茫的苍穹,默默地呼唤着各路天神的名字,希望他们能保佑自己所热爱的生命:希望能拯救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

然而,天无声无息,漠然无知。

悉达多从此像个病人一样,更加沉默、优郁,他虽然置身于荣华富贵,心灵却仿佛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刚过十岁的悉达多,所思考的问题和他的心灵所承受的困惑,与他的年龄是不相称的。悉达多却以为是因为自己年幼无知,才无法解答心中的疑感,于是,便更加勤奋用功地读书,满心以为能在书中找到圆满的答案。

一天,悉达多读书读得脖子都发酸了,就到花园里一边散步,一边默诵有关治病的咒语。

突然,一只中箭的飞雁掉到他面前,悉达多急忙抱起中箭的飞雁小心翼翼地把箭拔出来。幸好那支箭只射中了飞雁的腿,不会危及性命。

悉达多从自己身上撕下一块布条,轻轻地为那只飞雁包扎好那条受伤的腿。飞雁的腿不再流血了。悉达多抚摸着它丰满的羽毛,轻轻对小雁说:

“还疼吗,小雁,你的爸爸妈妈呢?他们一定在到处找你吧,可是你现在受了伤不能飞回家去了。不过不要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的伤治好,等你的伤好了我就送你返回大自然,去找你的爸爸妈妈….”

那只受伤的小雁,依偎在悉达多温暖的怀中,一动不动地看着悉达多,眼里没有痛苦,只有感激。

这时候,迎面跑来了提婆达多太子。提婆达多是悉达多的堂弟,和悉达多同岁。这天,他带着弓箭来到花园里打鸟,当他看见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时,提婆达多就拉弓射了一箭,他看见一只小雁带着长长的箭柄跌了下来,没想到这只受伤的小雁,正好落到悉达多面前,被悉达多救了。

提婆达多对悉达多说:

“原来是你捡到我射下来的飞雁,害得我找了半天,快还给我吧。”

“这雁是你射伤的?”

“当然,我一箭就射中了,待会儿我请你吃雁肉。自已打来的野味,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

提婆达多说着伸手就要从悉达多怀里抓过那只受伤的小雁。悉达多推开他的手说:

“我不能给你,你看,它多么可怜,它受了伤,找不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又痛苦又孤独。提婆达多弟弟,难道你真的忍心把它煮了吃掉吗?”

提婆达多听了悉达多的话,忍不住咯咯大笑:

“真是个书呆子,听说你精通《五明》、《四吠陀》这样高深的知识,却连射猎是怎么回事都不懂。我打到野味不是为了吃,还能为什么?快把雁还给我。”

悉达多听了,眼睛里涌满泪水,他说:

“提婆达多弟弟,我捡到的可不是一块雁肉,我捡到的是一条生命,一条弱小受伤而又孤独的生命,我要救它,给它治伤让它重返大自然。”

提婆达多不耐烦了,大声嚷道:

“我不管你说什么,雁是我射下来的,它就该属于我,我要吃它的肉不关你的事。”

两个太子,一个要救小雁的生命,一个要把小雁煮了吃掉。一时间你争我夺,相持不下,悉达多便说:

“提婆达多弟弟,我们去见父王,让父王说说是我救它对呢,还是让你杀了它对。”

于是两个人各执理来见净饭王。净饭王听了后说:

“提婆达多勇敢英武,有利于保卫国家。悉达多仁慈悲悯,有利于治理国家。”净饭王停了一下,接着说,“不过,悉达多太子!应该把这种慈爱的精神,用于爱民。这样才能做一一个好国王。”净饭王对提婆达多说:

“提婆达多, 今天悉达多既然已经救下了这只受伤的小雁,你就让他几分吧,反正你一身好功夫,还怕射不到更多的飞雁吗?”然而,净饭王的话,却深深地刺伤了悉达多慈悲的爱心。在悉达多看来,天下的生命都应该互相平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一切生命都像高山流水一样天然生就,共存于天地之间就该和睦友爱,互相照应。而人却仗恃自己会制造武器,就肆无忌惮地残害生命。悉达多觉得人类上至君王,下至庶民,都是残忍的,自私的。悉达多怀着痛苦自责的心情,精心地喂养那只受伤的小雁。

当那只小雁伤口痊愈,悉达多便把它带到花园里,双手摔着举过头顶,默默地说:

“飞吧小雁,飞得高高的,远远的,让那些残酷的人再也无法伤害你。”

小雁飞走了。“怯弱太子”的名声也在宫里流传得更广了。悉达多对人们的议论并不入心,他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一心要 为自己心中的困惑找到圆满的答案。

悉达多就在这种充满爱、痛苦和困惑生活中渐渐长成一个少年。而此时,他又看到一种更具体、更深切的痛苦,那是一 种血淋淋的、无法避免的亡国之痛。

少年的悉达多不仅精通历史和地理,更明白迦毗罗卫国在当时印度的地位。

当时印度诸国林立,大体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印度,仅中印度就有十六个强国,悉达多所在的迦毗罗卫国是十六强国之一的拘萨罗卫国的属国。

我们可以想象悉达多的国家有多么弱小。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战胜国烧杀掠夺,大施淫威;战败国家破人亡,尸横遍野,少数幸存者也大多沦为战胜国的奴隶。

悉达多深知战争的残忍和人性的贪婪痴迷,在仔细分析诸国之间的政治局势和各王国统治者的欲望野心之后,悉达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家破人亡的必然结局。

他甚至在梦中看见自己熟悉的国土,积尸如莽,血流成池;听到妇女儿童惨烈绝望的哭声。

醒来后他的心连续几天隐隐作痛。他知道一旦战争爆发,自已弱小的国家将完全不堪一击 ,而悉达多 是多么热爱他的国家、臣民和亲人啊。他无法想象如此亲爱美丽的家园和亲人,突然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战场。他痛苦着,因为他将为他深深热爱的一切必将遭受毁灭而痛苦,他没有回天之力,他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着必然降临的惨祸,他的心是多么绝望啊。

实际上,小小的迦毗罗卫国后来真的被拘萨罗卫国吞灭了,据说那时候,悉达多还活着,只是早已出家,并证悟成佛,佛陀曾劝阻拘萨罗卫国国王,但未成功。

悉达多看着他所热爱的亲人和生机盎然的美丽家园,终有一天要水消云散,香消玉殒,其痛苦绝望实在不堪忍受。他越来越沉默,在如此惨绝人寰的痛苦面前,悉达多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净饭王看着消瘦忧郁的儿子,自己也忧郁起来。

为了使悉达多重新变得活泼开朗,他为悉达多营造了豪华的四时宫殿,让悉达多没有春去秋来之感;在宫殿外面种满奇花异草,并让许多美丽的彩女官娥终日陪伴侍候。然而,悉达多还是无法欢喜,看着眼前的富丽豪华,感受着亲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他那颗敏感而深情的爱心越发痛苦了。他想:

这如梦如幻的美和爱啊,我要怎么样才能使你们远高灾难和毁灭的?

有一天天,法师给他讲了婆罗门教主的故事:

很久以前,婆罗门教主正在静坐养心,闭目冥想。不一会儿,他的灵魂飘出他的身体,出去漫游大千世界。他看见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人在在呼乱叫。于是他循着声音走过去,只见两群土人在林间空地上拼死打斗,双方都打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活着的人也头破血流,面目全非。

婆罗门教主见了,暗想:假如我化为天神,变成十丈金身,手持宝剑,凝眉怒目,大喝一声,这些人就能住手。这不就能救下许多人的性命了吗。没想到婆罗门教止刚刚闪出这个念头,他的身子就应念而变,果然变成了一位身高十丈,手持利剑的威武天神。于是,他持剑走近场地大声喊道:

“赶快住手,不能残杀,违者吃我利剑。”

土人一见是天神降临,都吓得惊慌失措弃剑而逃。婆罗门教主望着满地的尸体和伤者,心生恻痛。又暗想:假如地上的泥巴变成良药使那些受伤的人痊愈,假如我吹一口气能使死去的人复活,岂不是救了他们的性命了。也怪,他刚刚兴起这个念头,森林里便突然狂风大作,把沙土吹到伤者身上,果然止血镇痛,伤口痊愈如初。他又向死者吹了一口气,顿时死去的人全都复活了。

婆罗门教主当场教化他们,要他们以后停止残杀,抑恶扬善。

悉达多听完这故事,皱着眉头悲哀地问法师:

“老师,禽兽们都不与同类互相残杀,而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

法师沉吟片刻说:

“那是因为人的心中充满了种种疯狂的欲望,使人类不断争夺积恶,所以人类才不得不忍受巨大的恐惧和悲痛,大动干戈,互相残杀。”

“那么请问老师,人类什么时候才会拥有和平和友爱呢?”

法师说:“这个….神没有说过,古书里也没有记载。”

显然,婆罗门法师也不能消除悉达多心中的绝望。但是,悉达多仍然执着地要为自已所爱的众生寻求一条出路,为绝望求得解脱。他向法师:

“老师,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拿不出聪明的办法使自已不死,一个愚蠢到家的人也不能使自已愚蠢到不会死,请向老师,死亡的权利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死亡的权利在每个人面前都绝对平等吗?”

“太子,如果说死亡的权利绝对平等,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刚出生就夭折了?有的人却可以长寿到一百岁呢?”

“请问老师,书里说凡人不停地生而死、死而生。而婆罗门的神却能够得到永生。老师,请您告诉我,婆罗门的神在哪里永生呢?是在这个世界,还是在另-一个世界?还要请向老师,从凡人的世界走到神灵的世界有多远的路?需要多长的时间?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那里去?还要请向老师,那些神都在哪儿?如果我看不见他们,我怎么能知道他们的存在? ….”

法师对悉达多的问题,总是尽量给予圆满的回答。当有些问题连跋陀罗尼也感到疑惑的时候,他说道:

“尊敬的太子,宇宙与生命的奥秘只有至高无上的神才知道。也许,有一天你也会知道,因为我感到那些奥秘,都在你的脑子里。尊敬的太子,我想我已经不能再做你的老师了,明天我就向国王辞行。”

第二天,婆罗门法师真的离开了王宫。然而,他在悉达多心里播下的灵魂不灭的种子却从此日日夜夜地生长着。

继续阅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