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文明免費閱讀章1007 文明尚未開始,我已操碎了心
這,不是夢。
至少不是那種片段式、場景式,僅僅只能維持一小段畫面的夢境。
當太陽再次升起,從睡眠中醒來的先知,最先映入其眼簾的,還是陌生的天花板,純天然自然生長,未經人工雕刻琢磨,純石質……洞頂。
山洞略顯昏暗。篝火堆裡有餘火,但並不能提供多少光亮。洞口傳來的光線亦顯暗淡,也不知是天氣緣故,還是時辰尚早。
.
洞外早已站滿了人。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個個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發出太大的響動而影響先知的休息。
除了按預定一大清早就出發向四周族人報信的棒小夥,以及那些尚不懂事的嬰幼兒,眾人早早地圍在了山洞外,靜靜等待著先知的甦醒。
對於每個新生華夏人而言,隨太陽昇起而開始新一天勞作,是再正常不過,尋常到完全不值一提的……習慣。
但今天,依舊激動甚至亢奮的人們,不約而同、情不自已地,於破曉之後,自發聚集了過來。
哪怕僅僅只是簡單地站著那裡,儘管可能連些許先知的身影都看不到,但是……
喜悅在面容洋溢,辛福在心中激盪。因為……有了先知,一種名為“希望”之物,破開重雲迷霧,突然來到他們的面前。
.
這人一多,即便每個人都沒發出多少聲響,匯聚在一起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影響。而,受影響之人……
不管怎麼說,算是被吵醒的先知,於是,迎來了自己新生後的第一個清晨。
.
“先知。”
見先知翻身坐起,長老和年輕的族長有些迫不及待地走進山洞來到“床”前。其餘人等則瞬間凝神靜氣,安靜了下來。
在先知疑惑地表示“大清早滴,如此強勢圍觀……所謂何事”之後,作為民意代表……此地民眾的最高代表者,(首席)長老,鄭重地表示:吾等正為恭領先知指引而來。
簡單說就是:現在該幹什麼,又該怎麼幹,您老指個方向給條路唄。
.
哎——這個……我牙還沒刷……
.
面前一老一少,兩雙直盯盯看著自己。看到似乎要迸射出光芒的眼睛,洞外期待的身影,先知自然不能、也興不起什麼推脫的想法念頭。
那麼,老樣子:三軍未動,情報先行。
先知表示,俺初來咋到,昨日雖然大致瞭解了部落的情況,但知道的還遠遠不夠。所以今天,應該說是近期,都不太能提供太多的建議和幫助——與其兩眼一抹黑的瞎指揮,還不如好好跟長老繼續溝通信息、瞭解情況……而大家則一切活動照舊,維持日常。
當然,外出採集狩獵的兄弟,能順帶地、儘可能多品種地,去收集一批聚居點沒有的草木岩石等材料樣品,就再好不過了。腦子裡的確有些想法,若有合適的材料就能做出來試試效果。
.
先知話不多。更沒有什麼直接明確的指示……
但先知說得就是好就是好。大家很開心。
先知表示他不會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胡來。這個基調就很好。
小心謹慎是生存所必須的素質之一。
世界充滿危險,任何小錯都有可能釀成大禍。每天在捕殺,熟練到閉著眼睛也可以的獵物,一個不慎就會變成催命的獵手。
“野人”見不多,識不廣,但人絕不愚笨,尤其是在生存方面。
或者也可以說,雖然沒有專門的終結歸納教授學習,生存本身就早將某些東西直接刻在了他們心中——那些沒學會或不在意的人,早晚,會自然而然地,在這殘酷的生存遊戲中被淘汰掉。因此,眾人對於先知的“保守”表示歡迎和高興。
當然,“保守”不是拒絕改變和學習。“先知有新想法有待嘗試”更是大好消息。
一個巫師的出現給部落帶來了多少改變,族人們耳熟能詳。而比巫師更厲害的先知提出的“新想法”……眾人心中充滿了光明與希望,並對未來滿懷美好之憧憬。
.
勸散族人,讓他們與平時一般各安其位,各就其職——日子得繼續過,時間不可浪費。
留下來的長老繼續擔任信息提供者。另外又讓兩個半大小子——沒大到能夠參加狩獵,但也足夠出來做事兒的——跟著,正好充當先知的勞力和護衛。
也虧得有帶上這兩個小鬼。
先知原本打算“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走著聊”,耳聽信息的同時,順便去登山遠眺,瞭解一下週邊地形地、勢資源分佈。要是能找到可用的草木竹石,那便可依靠野外生存節目裡學來的知識,改善自家的生存狀態了……
然而,結果,以防萬一用的石尖木槍徹底成了柺杖……雖有皮革裹腳走路不適的原因在,但更為主要的,卻是先知的體質問題:忒虛了,比以前還要虛不少。
有些個地方,長老自個兒能上去,先知卻不得不在那兩個比自己還矮小的又推又拉之下,勉強翻上去……更別提,之後還要帶著材料返回的事兒。
多虧是來當領導,有跟班。大不同啊大不同。
同時,先知再次以中指沖天以表心中感謝:體質問題你來解決?!感謝你啊,感謝你祖宗十八代!
.
艱難下得山來。
現在要做的,是回老巢把信息趕緊記錄一下——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何況記性還不算好。
記錄點就選在洞中的邊角,一處光線不錯又夠堅實平坦的地面上;筆,就摸根細木棍子將就吧。
因陋就簡,暫時也就能這樣了。
可惜……
雖然需要記錄的內容不多,加上臨時的“日後規劃”也沒幾行字……奈何常年不拿筆,如今即便就這短短幾行,卻因為好些字記不起該怎麼寫,被連連卡得……鬱悶、憤怒,以及無奈。
嘚——
抓緊文字方面的知識整理和傳播吧。不用不用的,就真的要全忘光了。
也只有儘快普及,才能避免因自己這根獨苗的“不斷遺忘”而導致徹底消亡。教學就是回憶和再學習;且懂的人越多“備份”也就越多,也就越不容易“遺失”。
……
這邊,先知對於自己的“文盲”鬱悶不已。長老那兒的感受卻截然不同,暗自感慨“不愧是先知”。
先知在地上的寫寫畫畫,長老是完全看不懂的。但這不妨礙他內心的激動與興奮。作為一個“文化人”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種比自己所掌握的“碎片”要明顯完整、先進,且複雜很多的“信息記錄系統”。
功用之大,難以估量。
.
邊聊邊寫告一段落,先知打算動手做點兒實際的。
長老暗懷激動的離開,日常管著的大小事務不少,長時間不在線容易出問題。
倆小子則被留下來,正式成了先知的“標配”。領導麼,配倆跟班打下手是應有之儀,尤其是現在這沒人幫忙等於半個殘廢的情況。
此閒話,略過不提。
接下來要準備處理的,是關於取火工具的改進,以及石矛加工工藝的簡化。是事關生存、食物獲取的大事兒。
不過,在開工之前還需要先了解手頭的資源種類和材料特性。於是倆小子一個被派去找燒陶用的粘土,一個被派去村中各處,收集各類現成的和半現成的原材料。
不得不說長老有先見之明。材料都是“匠人”們自己管理,且四散在村落中。沒個熟門熟路的跑腿,還真完成不了“收集”這樣的小任務。
對於“匠人”們這種“個人小作坊”,先知是看不上的。
即不利於“開發製作人員”間的技術交流與溝通,也缺乏彼此在想法上碰撞激發火花的可能。除此之外,僅憑“不便於現有人力物力的使用與調配”這一點,也足以讓先知表示:必須儘快組建“科工院”,以便集中管理、合作共進。
.
土法生火的辦法有好多種。
老祖宗前有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有擊燧生火。
擊燧需要合適的燧石。這法子姑且先擺一邊兒。
這最土的古典鑽木取火法,也就是“手搓大~法”,號稱搓出的水泡比火多,可見其效率之低,效果之差。除非萬不得已,這個不會考慮。
常見的是弓鑽法。橫向拉動弓身,讓弓弦帶動鑽火棍旋轉。這種方式比靠搓的要簡單高效很多,也是部落當前所使用的取火方式。
至於其它改鑽為刨為鋸的也有好幾種,算是古典式的變種。能避免“搓出水泡”的問題,但效率……可能還不及使用“機械”的弓鑽法。
而易洛魁式取火法的泵鑽,則是使用機械且進階後的高級方式。其效率……直觀一些吧。
手搓法,工具合適,手法熟練,一般怎麼也得十分鐘。至於那些臨時做出來應急的,怎麼都得一個小時往上,費時費力。
弓鑽法效率高。可是,沒個幾分鐘一般也別想取得到火。
這而擱泵鑽上,那卻只是幾十秒鐘的事兒——差別就是這麼大。
而它最大的改進之處,或者說核心部件,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飛輪。之前讓人去找粘土,正是為了這個小東西。
.
就整體而言,泵鑽比其它取火工具要複雜不少,可分解之後,其實也就那麼幾樣。
一根鑽火棍。這沒什麼可說的,鑽木取火的基本原件,怎麼都少不了的。
一條長的或兩條短的繩索。分左右兩股綁在鑽火棍頂部。使用時並在一起往下緊密纏在鑽火棍上——這是動力傳輸部件,抽動繩索就能帶動木棍旋轉,與弓鑽法的弓弦功能類似。也沒啥可說的。
然後是壓板,一塊中間開孔,足以沿鑽火棍上下移動的木片。這個部件不是必須品,但卻是洛魁式取火工具被稱為泵鑽的原因:使用時,一,用手將壓板往下按;二,收力等待壓板回升;三,重複步驟一。
最後就是這個飛輪了。
飛輪形狀簡單,就一個“實心圓餅”,在中間開個鑽火棍粗細的孔即可。可正是這麼個簡單玩意,使得泵鑽取火變得更加輕鬆也更加簡便,效率遠超其它土辦法。
雖然是一個飛輪,但是……
這,並不僅僅是一個部件的增加。
這,是整體從人力向機械的轉化。
不是量的改變。
而是質的變化。
簡單、有效、可大量複製。
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
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