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小說
精品美文小說推薦

完整版《這不文明》小說在線免費閱讀

這不文明免費閱讀章1005 我可憐的科技樹,有得爬了

  民以食為天。

  先知非常明白糧食的重要性。

  .

  關於食物,除了種植、採集、狩獵,部落還掌握著畜牧技術。附近有個聚居點,就在丘陵地帶牧羊。

  而本地,按“懂事長”的說法,放牧的基本知識和技術都懂,但附近沒有充足的資源和條件,所以僅圈養了少數幾隻,算是一種應急儲備。

  對於所謂的“沒有充足的資源和條件”……先知表示,回頭調查一下,說不定也是個增長的突破點。

  以上略過,重頭還是在狩獵。

  狩獵的主要工具是投矛和弓箭。投矛威力大,也能作為近戰武器,屬於獵人的標配。只是,因為體積和重量的緣故,隨身攜帶數量有限。且成本相對較高,一旦丟失或損毀,多少要肉痛一下。

  弓箭在彈藥方面就顯得充足不少。攜帶量少的,可能五枝八枝意思意思。將弓箭當主武器的,二十,甚至四十都不算多。因為製作成本相對低廉,就算沒能回收,可惜一下也就過去了。

  只是,這樣的弓和箭,其威力……

  好在對付小型動物時足堪使用。

  .

  工具升級要儘快。就算威力上沒法有突破,至少在製作、加工、材料獲取等方面可以嘗試改進。以前看過關於原始布里亞特人石制武器製作方面相關視頻,到時候可以拿出來嘗試一下。

  部族的狩獵技術不僅僅只有“追捕獵殺”,還掌握著誘捕技術。在不同的地點,針對不同的目標,設置不同的陷阱、圈套、誘餌……各具功效,配合包圍、驅趕,效果更佳。

  比方在林子裡“刨坑待鹿”。大多數情況下,依靠驅趕那些長著小角的鹿型生物往陷阱區跑,然後等待有倒黴的掉進去。又或在坑上放置誘餌,各種小果實小鹽塊,期待有意外之喜。

  ——成本不大安全夠高,是獲取肉食的主要手段之一。

  .

  說到鹽塊。

  岩鹽塊,品質差了些……好吧,在先知眼中是極差。顏色偏暗,味道發苦。好在吃了沒有異常反應。

  先人看到有大大小小種類不同的動物,在某些地方來來去去進進出出好不熱鬧。觀察後發現,它們有的啃、有的掘、有的刨、有的舔……然後發現,那兒有岩鹽吶。

  於是乎,靠著原始的開採技術,鹽的獲取有了保證。這也算是整個部落定居於此的原因之一。

  .

  有了鹽,那就不用急著往海邊跑了。

  岩鹽質量差,但可以嘗試再加工。溶解、過濾、再結晶的基本套路先知還是知道的。初中化學程度,理論上應該也沒問題。至於實際操作……多嘗試個幾回,多少總能改善一些。

  暫時沒有大規模生產的慾望和必要,當前夠吃就行,也不指望近期就能生產鹹魚火腿。

  小規模生產的話,成本高一點就讓它高一點兒好了。沒有醋、辣醬、醬油,連鹽都成問題的話……活著估計也沒啥滋味。

  .

  不去海邊,海洋漁業自然也不指望了。可淡水的水產品還是要考慮的。

  部族有建造獨木舟和木筏的技術。可惜,一方面是目光都放在了地面上,沒往水裡想;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確實落後,效率實在低下。

  除了靠簡易魚叉,也就會在那些低於小腿一半深度的河段,拿碎石圍些“水壩”來甕中捉鱉了。前者累人,產量也小;壩築成本不低,事後輕鬆些但收穫一樣小。

  也難怪了,就這本事。選址、形狀、投餌……估計隨便做個魚筌撒些魚餌的效率都能提高不少……算是食物的增長可能點之一,值得嘗試。

  .

  回到陸地方面,種植產量低下的原因也找到了一個。

  知道四季變化,曉得月盈月缺,懂得春種秋實……但,TA孃的還沒發展出靠譜一些的歷法系統來。不管是按太陽紀年的太陽曆,還是按月亮紀年的太陰曆,更別提適合農業生產的農曆這種——陰陽混合型的歷法了。

  不得不感慨自家老主宗的厲害,在工業文明到來之前,農耕發技術早早地就發展到了讓他人難望項背的地步。

  反觀這邊,許是眼光都陷在了大地之上。不說水裡,咋連抬頭就能仰望的星空都被忽視了呢?還是純粹對數字不敏感、沒興趣,結果算術不好呢?

  又或者說是“時間概念粗糙得很”?!

  每天按太陽位置,大致分為“未生(黎明前)”“初升(破曉後)”,“高升(早上)”,“當頭(中午)”,“下行(下午)”,“落前(傍晚)”,“逝去(夜晚)”。具體要表達時間之時,會用:日未生、日初升、日高升……

  按月亮位置的也是類似,只是一般僅僅使用:月高升、月當頭、月下行。因為月初升對應日落前那個時間段,說月初升也沒錯,只是通常只會使用:日落前。

  日期、月份的概念也有,但還比較淡薄。根據月亮圓缺的週期性,的確發展出了日期這麼個東西……但是,因為覺得沒用,所以被扔在了角落。長老們向族人傳授這些相關知識,也只作為一種認知上的傳承,主要是為了避免這個知識的斷絕,而不在乎應用。

  季節有按萬物“復甦”、“生長”、“結實”、“凋零”劃分的四季概念,但在計算時間方面,卻分天冷、天熱,天冷前、天冷後、天熱前、天熱後……

  正因為對天時終結歸納的不足,播種該什麼時候進行……全由長老估摸著天氣,再根據經驗……覺得差不多了,就一聲令下,全民動員。

  是的,雖然多少有些依據,但何時播種,主要還是依靠“覺得”二字。

  .

  太陽出來前叫“未生”,出生的生;落下稱為“逝去”……

  嘚!就沒把每天的太陽月亮當作同是一個太陽和月亮,而是將其視之為“一日生死”,一個朝生夕死一個朝死夕生……

  不將日月當作恆定的標準來計算年月……難怪還得大量依靠採集和狩獵。真要全靠農業過活……就真得佩服,還沒被餓死了。

  行吧!曆法的制定得按年為單位來不斷觀察積累,播種時機也得不斷摸索調整……但至少也算是找到了這麼大個兒的突破點。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

  再說到了記錄,這又有一個問題需要先解決。不對,是得儘快解決。

  部落記事主要靠口耳相傳,歷史記錄則是史詩歌謠。長老這樣的“文化人”還會在巖壁上畫些圖形圖像、標記符號什麼的輔助記憶……換句話說:

  就是一幫子文盲。

  ……

  這個,老實講……真不好辦。

  不光文字系統需要解決各種問題,書寫記載用工具的開發,也同樣會存在十萬個為什麼。

  工具必須適合書寫文字符號,文字符號也必須能在載體上書寫方便。

  最簡單的,自然還得算是“巖畫”……簡單,簡陋,更不方便,不得已之時可以考慮臨時當作過度補充——論方便,還不如平整一塊泥地,直接寫在土上。

  正式的紙筆,首先想到的自然還是自家老主宗的“筆墨紙硯”了。

  筆,木頭杆子加上一撮毛……扁刷子型的也可以。效果好壞姑且不論,這個之後可以改進。只是毛筆字……難不難不說,先知自己用著不順手啊。

  墨,據說是菸灰加上膠,充分搗混合後曬乾而成。產量可能不高,但製造……應該沒問題(吧?)。品質同樣可以慢慢來。也不一定要曬乾成型,現調現用也是可以的。

  紙,木簡木牘足矣,就是加工難度有點說不準。這和筆墨不同,可改進的餘地估計不大。要是前期發現加工難度高,後期恐怕也降不了多少,成本自然也就……除非製作工具能更新換代。

  硯,不考慮磨墨效果,那隨便找塊差不多的石頭打磨光滑即可。墨汁是臨時製作的話,那磨墨效果可以無視。

  ……成本好像不低啊。

  那古今中外的替代方案……

  筆,可以嘗試鵝毛筆。沒鵝,野雞野鴨之類大鳥都可以找來試試。硬筆總比毛筆順手吧。就是不知道對“紙張”的要求有多高,耐久程度又如何。

  墨,或者說是顏料,能畫巖畫的,估計拿來做書寫記錄也沒問題——可能要磨得更細一些。顏色多一些更好,記錄時還能區分一下輕重所在。具體要到載體上測試附著度,會輕易脫落的必須排除或者更新升級。

  至於紙張……

  羊皮紙什麼的,成本太高。拿來做天文曆法之類的大規模記錄……敗家。以後倒是可以考慮少量製作,用以記載重要文獻檔案。

  考慮到陶器上可以畫畫,那麼,燒製一些陶片……自然也是能拿來當“畫板”做記錄的。至於是先畫後燒,還是先燒後畫,這個不急。

  要不索性像楔形文字那樣,先把粘土攤成“預製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棍在上面刻寫文字後,拿去曬乾或燒烤,製成粘土板那樣?

  問題是,這體積和重量,以及可能碎裂的問題……使用成本倒估計不會有多高。

  然後,紙莎草紙的製作好像還算方便:將紙莎草莖稈浸泡數日、排列成形、擊打壓制成紙,最後晾乾。但材料本身估計是最大的問題。

  說到植物類的,還知道個“貝葉經”。製作成本好像也不是很高的樣子,然而問題同樣在於:附近是否有貝葉之類的存在。

  .

  哎。

  苦——也!

繼續閱讀

登錄

找回密碼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