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文明免費閱讀章1021 吃飯吃到一驚一乍
宴會還未正式開始。
至少桌上空空如也,一隻菜都還沒上。
不過,菜未到介紹先行。
大長老正要詢問“再製之鹽”時,就見對方將一個小陶罐託在掌心,遞了過來。
小陶罐不常見,卻不是什麼稀罕物什。
製陶,在場的代表人人都會,相差無非手藝好壞。不常見也僅僅只是因為它太小——這麼小的東西,能拿來幹個啥?
對於特地拿這麼一種“不實用”的玩意兒裝盛的“再製之鹽”,換句話說,就是為它還特意製作了小陶罐……代表團人人好奇,紛紛探頭。
大長老小心翼翼接過來,卻突然想起:這不是要吃飯嘛,有東西正好派上用場……
.
長老看到那一疊樹葉,招招手,向工作人員示意把東西拿去用上。來人也未多言,拿了就走。
‘這說明……都知道這樹葉是幹啥用的!?’這回,輪到先知老兄一頭霧水了。於是,先知開始了自己的猜測。
既然說現在正好用得上,那肯定和晚會有關;和晚會有關,現在有在準備吃喝……是用來吃的嗎?或者辛香料?
問題是,這麼大片兒的能怎麼吃呢?燉湯,要不就切碎了撒烤肉什麼的上面?這麼大的,難道是直接“生菜包肉”?——纖維好像太粗了些……
.
又或者是,薰香料?
或許把葉子點了會散發出好聞的氣味,從而增添節日氣氛也未可知。只是,真要這麼燒的話,樹葉的量就太少了。看著一大疊,扔火裡,估計也就一兩下的事兒。而且,這裡是室外。氣味再濃,在開闊區域裡怕也無濟於事吧
等等,難不成是……蚊香?記得艾草葉子點了能驅蚊蟲。雖然自己現在好像沒有蚊蟲的困擾——明明以前挺招蚊子的——但族人們大多得靠抹泥來應對。
蚊蟲之害可見一斑。蚊香的可能性不小。被拿走,怕是使用前需要加工。比如搓成條狀索狀,以延長燃燒時間?
……
嘛——不懂就問,這是好為人師之先知的……好習慣(?)。於是遙遙一指,好奇地問道:“那是……”
.
“哈哈”。
大長老輕笑一聲,表示:先知沒見過實屬正常,因為這東西附近確實沒有。東西也不神奇,就是個拿來裝食物用托盤。裝烤肉啥的,好用又方便。
話音剛落,一旁的長老滿臉羞愧地表示:用這種樹葉裝食物,不易得病。原本早該為先知準備……奈何附近沒有,只得聯繫中央從別處搞特供。又因為新頒佈的《衛生條例》推薦吃飯使用碗盤盆,叉勺筷……先知更是以身作則,所以之前送來的那些,終究沒能用上。
噢~!有印象。
的確。之前關於衛生方面,問起餐具相關之時,長老的確有提到過樹葉。當時沒當回事兒,直接建議推廣各種木質餐具,並重點關注餐前餐後的清洗,以避免病從口入了。
不易得病?嗯,原來這不光是盛放用的啊……以前看的某節目的確有介紹:南方一些國家地區有用香蕉葉盛飯菜的習慣。除了使用方便之外,香蕉葉含有天然抗生素成分,有利於衛生與健康(不容易吃壞肚子)……
看來,這些也有類似效果。可惜,量少到必須搞特供……難得一次,就當是“農家樂”的特色吧。
.
先知這邊對樹葉的疑問解開了。但長老提到的“吃飯工具”,成功引起了眾人的注意:吃飯用的工具?啥?吃湯倒是會用到瓢。但這盆啊叉的,又是個啥子嘞?
新奇的玩意兒一個接著一個。代表團眾人反倒不急於一時了。靜靜伸長脖子,只等看長老與大長老的互動。
大長老搞定“樹葉盤子”,注意力也不負眾望地回到了小陶罐子上。
罐子做得相當精巧,讓大長老看得不由發出感嘆。
首先就是形狀。一個字——圓;兩個字——對稱。對於不知陶輪為何物,塑形主要靠手捏的人來說,這個難度……真下死力氣不見得做不出來,但功耗比太低,性價比太差,有這閒工夫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
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沒人做。小罐子被拿出來投入使用,那麼,塑形方面怕是有了突破。
而且,罐子表面,什麼坑坑窪窪、凹凸起伏……幾乎沒有;平滑,就好像是……像是溪流裡那些不知道泡了多少年的圓潤小石頭。
大長老不知道塑形後“在胚件表面抹上少量的水使之呈糊狀,再刮抹糊平”的方法,也不知道“使用其它圓滑物體打磨”的工藝,還以為是陶土材料足夠細膩的緣故,猜測是發現並使用了新型原料。
最後是蓋子的設計。說是蓋子,就形狀而言,不如說是一隻小杯倒扣在罐口。得益於陶輪的使用,不論是罐子還是蓋子,因為足夠得圓,這種蓋子也能起到不錯的密封效果——尤其是在罐口添加了片兒的大樹葉做為封口之後。
.
看完外表,開蓋不用人教。
只是,打開後尚未及察看裡面裝的東西,大長老又被罐壁的厚度“震”到了。
剛拿到手上之時就有所察覺,小陶罐比預想的要輕很多。真看到之後,發現不但罐壁比想象的還要薄不少,內部也和外面一樣既圓又滑,做工精細。
心底一估摸,這麼一個小罐子,就當前而言,做當然是能做的,但花費的時間精力夠做出一批罈罈罐罐的了。
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陶罐製作一定有了意想不到的重大進步;二是,裡面裝的什麼“再製之鹽”,肯定、一定、必定,更加珍貴。
.
暗自咋舌了一下,看到長老的示意,大長老小心翼翼,輕轉手腕,稍稍抖動,在左手掌心倒出少許鹽粒,然後……
晶瑩似雪,細膩如沙!這是……
這是鹽!?
再製、再製,到底得怎麼個“再製”法,才能讓鹽能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
篝火隨風搖擺,鹽粒也隨之閃動著金色光芒。四周的長脖子按捺不住一下圍了過來。
長老一旁再次給出示意,於是大長老在萬眾矚目之下,微吐舌尖,輕點掌心……
專心致志,沒有聲響和反應。
加大力度,再次點向掌心。
依舊無聲。但,頂著兩隻快變成銅鈴的眼睛,大長老艱難地緩緩轉頭,面向先知和長老。右手連點左掌掌心,一時卻說不出話來。
陶罐帶來的是“震”,新鹽則該用“驚”字了。大長老不知該說什麼好,索性只等先知和長老來解惑。
.
再次拿出幾隻小陶罐,四下分發,長老表示,‘灑在烤肉上,別有一番風味……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先空口嘗一下’……
“一場風雨”被消弭於無形。分發的小陶罐很好地安撫住了四方快要暴動的土鱉,讓長老得以安全地展開“再製”流程的簡介工作。
溶解、過濾。先放入水中溶解,再把固體雜質篩除——這個好理解。
去除苦味。先加入被先知稱為石灰水的神奇液體;“苦味”被凝固;過濾;通入空氣;又有“苦味”被凝固;再過濾。
這些字,個個聽得懂。
但這些話,實在聽不明白。
神奇的液體?凝固、過濾?
高深莫測!
最後加熱鹽水等它慢慢出現?還能這麼搞的啊?!。
.
感嘆一片:不愧是先知!消除苦味之後,鹽的味道比之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作為中國人,先知自然也連連擺手,謙虛地表示‘哪裡哪裡。其實,裡面還殘留著硫酸根離子等多種雜質,苦味也未除盡。若是有鋇離子,比如氯化鋇,精煉就能更進一步’云云。
眾人自然更加聽得雲山霧罩——這也是講解之所以會由長老出面的重要原因:先知講原理,誰人聽得懂?
因此,講解反倒由長老這個既瞭解製作流程,又知道自己這幫子人是個什麼水平又怎麼才能聽得懂的來主講,更為合適。
原理?這個這個……還是再說吧。
.
講完了鹽,又回到小陶罐。
知道了陶輪,瞭解了新技術之下陶器能做到什麼地步,自然免不了又引發了一輪“小地震”。
新原料和新工具的誕生,使得陶器能更加精緻與輕便(陶壁大幅變薄成為可能),生產也變得更加輕鬆簡單。陶器的使用範圍與適用範圍,定會得到極大地擴展
其實,頭道湯真正要展示的,就是陶製餐廚用品。
當然了,對先知而言,新陶器既沒有瓷器的光淨,也沒有炻器(如紫砂)的結構緻密,連釉面也沒上……一個字:陋。
好在選料加工各方面都做得不錯,新制的盆碗不算漏水(吸水率較低),平時能湊合著使用。
但這擱眾土鱉身上,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
長老做完介紹,招呼紛亂的代表團重新入座開席。餐點在之前已經陸陸續續送上來不少,只是當時沒人搭理。如今正事說完,長老要趕著……“裝”第二波——看著一大群人隨自己的講述在那裡一驚一乍,爽滴很,爽滴很。
.
第三道,石板烤肉。緻密平整的石板下,燒火加熱,以肥肉抹過上油……這雖然算是新式烹飪技法,按先知的說法卻還不夠完善。
重點不在技法本身。
一小碟煎肉,擺盤也是分作幾堆。
一堆是鮮肉直接烤制。這個可以根據各自口味輕重蘸鹽吃。當然,蘸著酸果汁為主料的調味汁,也是別有一番風味——沒醋,先知勉強拿酸果汁當檸檬汁來使,算是和精鹽一樣,屬於新增的通用調味料。
再一堆,則是烤前經過了醃製的。沒啥可說。
這前兩個,與之前的烤肉類似,無非一個明火直烤,一個是在石板上有一定程度的油煎(?)。
長老真正要講的,是第三堆的——培根(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