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小說
精品美文小說推薦

完整版《這不文明》小說在線免費閱讀

這不文明免費閱讀章1018 小盆友,先跟偶學拼音

  包括木牘、陶板,碳棒、毛筆……

  各種工具以及改進方式,先知都費過不少腦筋。只是限於材料啊加工啊的各種原因,就當前這種程度的實在不夠實用。

  而就在先知撓頭之際,族長正好帶回來一塊頁岩。從側面敲擊這種頁岩,是可能剝落下輕薄且表面光滑平整的石片的。

  這次從樣品中獲得的最大一片,就有兩個巴掌大小。

  原本因為質地過脆,一直被當做廢材,還不如片岩、板岩來得有用……但在先知此時的眼中,這“廢材”恰如一盞明燈,亮起在以前想到卻未深入過的地方,照露出新的叉路。

  .

  頁岩本身,是即不能拿來當筆,也不能用來作紙的。

  然而,從它“輕薄平整”的特性上,先知看到了託板的影子。就是找人做登記之時,在紙張下面墊著的那個託板。

  它不是紙筆,它只提供了書寫時對紙張的支撐。但這就是移動性和便攜性了,只要能配上適合書寫用的薄紙。

  薄紙現在自然是沒有的。可替代品的話,先知腦筋稍稍一轉,就想到了一個能湊合的東西——黏土。

  .

  黏土板,黏土刻文記事,其歷史好像可以追述到幾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蘇美爾之名,古巴比倫應該更廣為人知吧。他們使用的楔形文字,就記載於黏土之上。

  在黏土板、黏土塊、黏土糰子表面刻字,還是很方便的。誰叫人家黏土軟呢。

  刻刀只需用木頭石頭稍作加工,做出三角柱的形狀。

  寫錯了,修改同樣方便。拿“筆”刮抹平整便好。因為是刻上去的陰文(文字凹陷),不會有碳粉顏料脫落的毛病,所以字符可以細小且緊湊。相比使用炭筆什麼的,空間利用率大幅提升。

  然而,黏土本身分量不輕,黏土板“片薄則易碎,厚實則太沉”。而且,薄片狀的還會有“太乾則多裂、太溼則塌陷”的毛病。故,先知是寧厚勿薄的,準備將黏土板做得厚實些,用於記錄“重要文獻”;並準備找專門的地方作為檔案室、圖書館,把它們集中存放,以應對“移動攜帶不便”之弊端。

  但是,有了“託板”的支撐,事情就起了變化。作為便攜式筆記本,薄薄一層黏土,足矣!

  .

  經過改進,最新穩定版本的樣子是:

  木板——是的,雖然之前看到的是頁岩薄片兒,但最後使用的材料換成了木頭——中間挖淺槽,只留下邊緣的一圈;槽內填上黏土並抹平。這就當是紙了。

  然後就是,削枝——尖頭細枝——為筆,斫木——寬平木片——為擦。

  不過,細枝筆是先知自用於【手寫體】的。新人仍將使用“壓癟狀、三角柱形”的楔形木片或石片的……刻刀。

  刻刀使用之時,並不依靠移動木片尖端來劃線,而是將其作為落筆的起點,然後將稜邊下壓:

  是點,稜邊不必下切,僅尖端印下去,形成一個小三角就好;是線,則在尖端印入後以此為軸,稜邊下壓,形成長短不一的等邊三角。

  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橫平豎直,撇捺也失去弧度,只以斜線代替,比仿宋體還要方正。

  但這種樣式除了因為“重要文獻”需要筆畫清晰的要求,以及該工具本身易學易用易修理的緣故之外,還是先知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

  說到文字,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漢字。這沒啥好說的。

  作為世界上少有的二維文字,在先知眼中,漢字可比那些使用字母表的一維文字,不知到要高到哪裡去。

  但是呢,考慮到學習過程問題,以及“需要做記錄”這件事情的緊迫性,先知還是選擇了拼音,作為掃盲的第一步。畢竟字母的線條比漢字簡單得多,且弧線不弧線也沒有啥影響。

  照搬沒必要,但變化,或者說進一步的簡化,還是要做的:

  字母只保留了英文字母的大寫,弧線也簡化成了斜線加折角。比如字母C,就類似左單書名號;字母D是尖頭朝右的空心正三角形;B則是兩個小號的“D”疊在一起……

  除了能直接使用的聲母韻母,現有語言中還有部分發音不在拼音之列。好在英文音標中有相同或類似的能夠對應,因此又往字母表裡補了“反E(代替e轉180度)”等幾個字符。

  .

  現有語言相當的原始。

  不光擬聲疊詞多,比方說“(流水嘩嘩的)嘩嘩”、“(沙沙作響的)沙沙”,聲調還帶有“方向、指向、轉折”之類的意義。其中“上”和“下”就是同一發音,但通過升調和降調來做區分。

  比如,像拼音第三聲上聲的音調,就表示轉折向上、變好、變大等意義。為了對應向下、變壞、變小……先知又補了個箭頭朝上的“倒上聲”符號。

  還有長音和空一拍的停頓,先知為此也添加了長音符,和中頓符。

  最討厭的是,部分語言必須發音配合相應的動作,然後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一個意思;甚至還有純肢體語言的……

  這些放在漢字體系,依靠象形、會意什麼的可能都還有辦法處理,可在拼音上……實在是有困難。好在這種類型為數不大,可以暫時無視、押後處理,又或交由長老他們自行解決。

  .

  最終搞出來的一整套東西,有點類似於日語假名,還是使用了羅馬字母拼寫的假名注音體系。

  先知對日本多多少少有這樣那樣不太友好的認識……但對於有用之物拿來借鑑,可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師夷長技麼。何況假名本來就是從漢語演化出來的,更具借鑑的意義。

  .

  雖然想全面推行漢化中文,但當前要的是能儘快起效。

  先知思前想後,決定,現有語言全數保留,以拼音標註讀音的方式作為記錄方法——可謂能用上的,就一點也別浪費。

  等以後漢語漢字普及,土話自然會被淘汰而消逝——掌握著“發明”、“制定”等種種最終權力的先知,對此充滿信心。只要條件合適,就會將漢語漢字作為“官方語言”,進行潛移默化地推廣。

  強制?沒有太大意義。幾千年進化後的精華與原始粗糙的胚胎做比較,尤其是在有最高權利來做背書的時候。

  劣幣驅逐良幣?怎麼可能。贏家通吃才是結局。好東西,終將閃光。

  .

  確定完字母表以及音調等符號,之後便是簡單常用的數學符號了。

  加、減、乘、除,等於號……沒啥好說的,直接照搬。數字的字體,思來想去,最後選擇了電子記數板的那種樣式:

  最多7根短線,就能表現出0至9十個數字。橫平豎直,不帶一點傾斜。當然,實際書寫時不必把“1”這樣的一長豎分寫兩筆。

  想過諸如把“8”寫成上下兩個三角的沙漏型,又或者兩個小菱形……最終還是以“橫平豎直”簡單清晰的特點,確定為第一版【印刷體】,又叫【標準記錄體】,用於重要信息的記錄。

  .

  光有印刷體肯定是不夠的。

  先知也沒打算自己平時做個記錄還得方方正正。

  於是,“手寫體”——弧線版本——同時公佈,並附帶了字母的小寫。只是暫時不做推廣。

  數字也多了一套“斜線版”的簡化體,比如數字3就是字母M順時針轉90度,作為手寫時的補充。

  ……

  文字、書寫的確定,讓長老如獲至寶,欣喜萬分。帶著身邊那幾個精選後屬於頭腦靈光的跟班,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將幾乎所有的空閒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之中,幾近廢寢忘食,說是有些瘋魔了都不為過。

  長老他們都廢寢忘食了,先知自然也沒法太平。為了儘快教會這第一批學員,那也是做到了隨時隨地、有問必答;因為將其視之為未來的“教導班”,更是“高標準、嚴要求”:不光要會用,還得能教授。

  一個一個、幾個幾個地手把手去教導……先知實在沒有那個空閒。寧可現在費時費力,也要大力培訓出一批“老師”,哪怕這些貨色也只是進修中的菜鳥。

  .

  字母、聲母韻母加聲調、數字以及運算符,攏共不到50個符號,教授進度卻不甚理想。

  一方面是先知要求高。沒指望一幫“原始人”具備自己那樣的學習能力——那實在是小看了自己十數年的系統教育,以及十年工作的自學經歷。

  另一方面則的確是族人們自身本事不夠。也許是見少識短,面對新東西,學習和接受能力實在欠佳。甚至可以說,用“欠佳”二字都算是用上了誇張粉飾的修辭手法。

  事實上,族人不論年紀大小,都只能與小學低年級生作比較。

  面對如此情形,先知算是深切體會到老師教授學生時那種“自己兢兢業業、不惜時間精力,奈何就有人學不進去,甚至還有熊孩子苦大仇深”的鬱悶,也深刻理解了老師當年為何會胃痛。

  先知沒有遭遇熊孩子搗亂——族人很珍惜新知識的學習機會——可他們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乃至記憶能力,先知被氣笑過了好幾回。

  什麼“一巴掌糊自己臉上”、什麼“45度仰望天空”,什麼“無語凝噎”……原本以為是誇張的表現手法,如今卻自然而然地、逐個逐個地,讓先知好好體會了個遍。

  先知真想去向自己列位老師鞠躬致敬,要是可能的話。去對那幾位曾孜孜教導卻被自己浪費了的老師們,真心誠意地,發起內心地,鞠躬道歉。

  真叫:不為人父母,難知父母辛苦。

  .

  族人們的學習能力,讓先知幾近絕望。自己親自教授的已經可以說是最聰明的那些個人了,卻個個這副德性……

  然而該教的還得繼續。第一批“老師”都培養不出來,後面就更加沒指望了。

  掃盲工作,任重而道遠!

  先知如此感慨。撫胸舒氣,強壓下口中的老血。

  好在學員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不在第一批之列的,也有不少會主動在晚上請長老登壇授課。

  也算是個不小的安慰。

  慢慢來吧。哎——!

  .

  轉眼時間過去多日。

  儘管閱讀書寫依舊不熟練,長老人等紛紛為自己配上了“記事板”。一時間,大有“身份地位之標識”的味道,又引得更多觀望人士爭相效仿。

  “可喜可賀,未來可期啊”,先知也在眾人感染之下,徹底激活了“好為人師”的特性,快樂並痛著——學員的學習能力可不會因為熱情而有所突破的。

  ……

  “先知,長老……”某日授課,臨近傍晚,急匆匆一人跑來報告:“‘中央’,來人了。”

  .

  NANI???!!!

繼續閱讀

登錄

找回密碼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