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文明免費閱讀章1012 鹽鐵鹽鐵,鹽在前面吶
銅的化合物,多有藍色。比如硫酸銅,據說泳池就是加了這玩意兒才顯現出如同大海般的蔚藍。
藍色也比較醒目,理論上應該挺容易發現的麼……純淨晶體顏色鮮豔可不代表礦石也一樣鮮豔。藍鐵礦好像就是暗藍近黑色的。
何況就算真能找到藍色的礦石,能不能“燒”是個大大的問號。畢竟沒有石炭,靠木炭的溫度還不知道夠不夠用。
所以先知也就一提了之——有最好,沒拉倒。
.
要可靠,先知還是指望黑色。
銅的氧化物,鐵的氧化物,自然少不了黑色的。
黑銅礦,氧化銅(CuO),灰黑色。磁鐵礦,四氧化三鐵,黑色。都是可以“燒”的好材料。之所以放在最後提,就是因為,灰到黑,在自然界裡太過常見,也是不好分辨——當然,現在是廣撒網,不會輕易放過的。
若是黑中帶紅,或者帶褐的,也可能是褐鐵礦。
褐鐵礦雖然也有多種存在形態,但先知記得:黑褐色,疏鬆的塊狀或土狀,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的水合物。
褐鐵礦的礦石含鐵量不高,但確定是可以直接“燒”的——以前看過土法鍊鐵的視頻,對此可謂記憶深刻。故對族長特意叮囑,希望有所收穫。
然後,先知還回憶起關於中國的龍泉劍和日本武士刀的兩個紀錄片。裡面講到的原材料,各自來源於特定河流裡的黑色鐵礦砂……於是,探索隊又多了對河溪的探查任務。
.
尋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沒收穫再正常不過。附近能有個可靠的石灰礦,已經值得高興非常了。
收拾好檢查完的石頭,躺在乾草獸皮“合成”的地鋪上,先知開始正式思考那個“能搞出來當特產的好東西”——鹽。
是的,之前想到的好東西,就是鹽。不是直接開採的粗岩鹽,而是將經過各種處理的,精鹽。
人,離不開鹽。但一般的岩鹽可能好找,但精煉過的雪花鹽呢?
.
通常說的鹽,特指食鹽,也就是氯化鈉,鹹味就由它提供。
但是,未經處理的鹽——不論是岩鹽還是海水曬鹽——都可能帶著一股子苦澀的味道。這令人嫌棄的味道主要是因為其中混雜了鎂元素。先知要精煉去除的,也正是這個東西。
具體的處理方法算不上多方便,但以當前的資源與環境,卻是能夠做到的。
.
首先是溶解和過濾。
如果原料含有較大雜質的,溶解之前可以考慮粗檢以排除明顯的土木草石。
過濾,則可以使用砂濾法。減少固體雜質小顆粒,進而獲得相對純淨的鹽水溶液。
砂濾不是高科技,原理也很簡單。
與河床濾水的原理相同,將需要過濾的液體,依次通過由小石頭,更小的石頭,粗砂和細沙構成的過濾層,依靠各層大小不同的孔隙,將不同體量的雜質逐次阻擋沉積下來。
石子的孔隙較大,主要為了去除較大型雜質。使用自制岩鹽溶液的話,估計前兩層派不上用場,但也沒必要省略。
粗砂和細沙是主要過濾層。砂粒因為顆粒細小,故排列緊密,從而能形成大量的、彎彎曲曲的孔道。水中的雜質微粒在通過之時,一因水流速度被減緩,二因流經路程被加長,依靠沉降和小孔吸附的效果,雜質將被有效截留。
被截留的雜質,在相互層層交疊之後——尤其是在不同過濾層之間——又會形成薄膜。在壓力的作用之下,細小的水分子得以通過,而其中個頭相對較大的懸浮物,則將遭到進一步阻截。
反正,依靠這種土辦法,理論上是能夠清除各種非溶解性雜質的。
.
砂濾設備的製作不復雜。
一個帶進水口和出水口的容器,以及作為主角的沙子。
石英砂好像比普通河沙效果更好(?),如今卻是顧不得。至於河沙……總有地方找得到的吧。
對了,論吸附雜質,活性炭的效果很好。只是製造活性炭好像要用水蒸氣怎麼的去處理一下,才能將碳粒變成多孔結構,從而有效吸附微粒……太煩。還是先用小碳粒來替代吧。
就加在粗細砂層之間。效果嘛——總歸會有的……吧。
.
容器的話,罐子,缸,石槽……考慮到過濾效果,過濾層要厚不能薄。截面積大小可能只關乎效率的差異,留以後處理解決。試驗階段可以不考慮,小的就行。
但樣式……
一般而言大致又可分兩種:進水口在上出水口在下的,和正好與之相反的。
上進下出,其結構順序與河床的一樣。細料在下,粗料在上,水從上方注入,由下方滲出。為了避免沙子隨水流漏出,還需要在出水口用稻草之類的纖維阻隔——身上的破短褲可以更好擔任這一工作,但怎麼可能會去使用。
下進上出的,沒有這個問題。粗料在下,細料在上,水從下方注入,自上方漫出。出水口高於過濾層,自然沒了“漏沙”的毛病。只是,於當前條件之下,卻又不得不考慮“進水”的實現問題。
“下方注入”需要容器底部有入水口。當然拿根管子直接一插到底也是能解決的。只是這管子……
有竹子的話,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但要用木頭鑽一根出來……如今實在是力有未逮,哪怕有了“木工鑽”。燒根陶管倒是更加現實。但考慮到過濾層的厚度,管子必然不能太短。而越長的越不便於燒製……麻煩。
嘛~反正上進下出的也能用,漏沙問題可以再處理……
嗯!?
……
不如……鴛鴦火鍋?!
.
自然不會是真的鴛鴦火鍋那種,用隔板將火鍋一分為二,變成不相干兩塊區域的樣式。
但是,稍加變化,將下部聯通,不就成了一個類U型管結構了嗎?這樣就可以將進出水問題從之前的垂直方向,給換到水平——左右——方向上來了。到時候一側進水,一側出水,妥妥兒滴,豈不美哉。
又因為是U型,水流在一側從上滲下,然後再在另一側自下湧上,走過的路程也將是兩倍……
辦法好像很不錯,就是不知道燒製難度如何。
……先簡單一點。
用木頭、石頭製作隔板,再用黏膠糊縫,隔絕左右……就是那黏膠粘箭羽不錯,在水裡卻不知道性能會如何。
.
除掉固體雜質之後,便是真正展現鍊金術之時。其困難複雜程度,將達到:
初中化學之水平。
鹽的苦味來自於鎂,簡而言之,就是要“去鎂留鈉”。
鎂離子(Mg2+)遇鹼,也就是氫氧根離子(OH-),會生成不溶於水的氫氧化鎂(Mg(OH)2)沉澱。鈉離子則不會,因此兩者可以分離。
氫氧根離子,可以由石灰水(主成分氫氧化鈣Ca(OH)2)提供。
而石灰水帶來的新雜質——鈣離子(Ca2+)——則可以使用通入空氣的方式,使之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起反應,形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CaCO3)。
兩次形成不溶於水的化合物,進而去除鎂離子和中間添加物(氫氧化鈣),最後獲得(相對)純淨的食鹽溶液。
這,
就是知識的力量,
也是先知所依仗的最大財富。
.
原理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會是另一回事。
除鎂的時候可以多加石灰水。雖然石灰水多了也是雜質,至少鎂能除乾淨。問題是,通入空氣除鈣並沒有那麼方便。
碳酸鈣的確不溶於水。奈何,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卻會引發下一步反應,進而轉化成溶於水的碳酸氫鈣(Ca(HCO3)2)。又因為容器不透明,難於觀測……
空氣通到什麼程度,就只能具體事件具體測試了。老樣子,且讓長老他們頭疼去吧。
.
有鑑於……記得是自貢還是哪裡,老祖宗在千百年的產鹽歷史中,發現了在煮鹽之時,往沸騰的鹽滷水中添加豆漿的方法:生成浮沫的同時,鹽滷水將會變得清澈;苦味消去,而鹹味變得更加純正。
具體原理,先知說不清,但卻可以推論。也許就是,豆漿呈鹼性,與鎂離子生成了沉澱物。而豆漿又是膠體,正好吸附雜質,形成浮沫,便於撇除……
看著方便,可問題卻是:現在連T孃的豆漿還沒有,甚至黃豆和石磨都沒影兒。
獲得處理後的食鹽溶液,最後一步就是出鹽。
方法說簡單挺簡單,說難也難。大致又分兩種,一煮一曬。
曬的方便,準備齊全之後就會很省力。
依靠風吹日曬,將食鹽溶液中的水份蒸發,食鹽因為飽和不斷析出——這種方法適合陽光和風力資源豐富的地方。
只是,這辦法一靠天氣,氣候條件不允許就完全沒轍。二則是為了蒸發效果更好,需要加大溶液與空氣的接觸的面積,所以就會非常佔地方……另外就是,沒形成一定規模的話,僅僅依靠風吹日曬,實在太慢了。
煮,就快得多了。老祖宗煮海為鹽,依靠火力,快速蒸發水份獲取食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自己還是先把鍋給“發明”出來吧,好在鍋並不麻煩。
煮還存在一大問題,那就是燃料。附近不缺木材資源,但完全以木材當燃料就有些顯得過於浪費。小量生產怎麼都無妨,量大了……
石炭啊,要是能找到煤的話……
也許以後可以和鍊鐵一起搞。利用冶煉時的餘熱來煮鹽,經濟實惠美滋滋……